短文网

短文/随笔/诗歌/散文/心情/作文/唐诗/宋词/故事/成语/日记/语录/哲理

武斌:一笑泯恩仇-|-东坡踪迹

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十五日到任登州,十月二十日朝廷诏令又至,命苏轼即刻回朝,任礼部郎中之职。苏轼还是在登州等待十多天,看到了海市蜃楼,并与新职守交接完公务才离开登州。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苏轼过青州,而青州的职守是李定。这个李定,正是那个“乌台诗案”御史中丞的李定,正是“方定鞠狱时,力欲置公于死”的李定。

这时的李定是青州的太守,对待自己当时想置于死的李定,苏轼表现得很坦然。李定也是相当淡定,满脸笑容,热烈恭迎苏轼,将苏轼的全家安排于驿馆住下,并设盛宴款待。他预感到苏轼这次回朝,定会手握生杀大权,故谄媚于苏轼。李定所为,清代王文诰点批:“而发难者已欢笑而承迎之,何也?盖小人之所以必胜君子者,正以皆工此术之敌。而君子终不能与小人争者,往往为气节廉耻所误。向见笑啼交作,而墨池雪岭者,多矣。”他“一针见血”道出真谛。苏轼用“相见极欢”来形容与李定得会面,并在当日便将这一场面写信告之好友腾达道,极具讽刺意味!

但我想,苏轼能用“相见极欢”形容这次会面,一定不是后人认为的有讽刺意味,而是一笑泯恩仇。虽然苏轼是“乌台诗案”的最大受害者,但在此之前苏轼曾经给李定最大的人身攻击,借以讽刺新党。何况这次苏轼被诏还朝,一定会前途似锦,与同僚应该和平相处。苏轼也有对不住李定的地方,他应该为自己的“口嗨”反省反省,不该再到处树敌了。李定能通过这次会面来认错,北宋高傲的官员很少能做到这样的。

苏轼与李定的恩怨情仇在“乌台诗案”前的元丰年就有了。

原本应该在官场平淡度过的李定,却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曾是王安石门下的学生,熙宁变法时他积极赞扬新法,深受王安石和宋神宗喜爱。但这也使他与文坛领袖苏轼产生了矛盾。苏轼得知李定对生母不孝后,写了一篇充满指责的文章。朱寿昌是位小官员,他是庶出的,生母是妾。在旧社会,妾注定是没有地位的,她唯一的幸福机会只有一个,即老爷的宠爱。可朱寿昌的爸爸在朱寿昌很小的时候就把她休了。朱寿昌从记事时起就没见过妈妈。但是,朱寿昌却下定决心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回妈妈。他找得很辛苦但决不放弃。他从少年找到青年,又找到中年,还是没有找到。他一狠心,辞官走遍天下找妈妈,“不见母,吾不返也。”精诚所至,在朱寿昌年过五十的时候,他终于在陕西找到了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已经七十多岁了,也有了几个另嫁的子女。朱寿昌把她和那些子女都接回家去,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苏轼就是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长诗称颂朱寿昌。可没想到,却把另一个人得罪了,这人是李定。李定本来与苏轼政治立场就不一样。李定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不支持变法的一派想法找出他的个人污点来诋毁他—就是他不为生母服丧。当然他有不得已的理由,由于他生母被休出家门,他父亲也死了,他生母到底是谁根本没法确定。所以没法服丧。可这与朱寿昌一比,就显得太不孝了。苏轼歌颂朱寿昌的诗流传越广,李定就越显得卑鄙无耻。所以,他开始对苏轼不满。这个事件引发了满朝的攻击,甚至让他失去了官位。然而,在王安石的庇护下,他最终得以重新启用。这当中还有一段故事:苏轼和佛印的关系相当要好。佛印与李定是同母异父,佛印的母亲仇氏曾在江西和扬州之间辗转,最终嫁给了李定的父亲李问成为小妾。仇氏虽然貌美风流,但在当时仍遵循夫为妻纲的规则,她的儿子李定因此被正妻所抚养。后来,仇氏因行为不端而被驱逐,李定因此并不知道这个生母。据《宋史》记载,李定曾为此辩白说:“我确实不知道自己是仇氏所生,所以对此感到疑惑,不敢确认。”尽管如此,这段故事依然充满了悬念和传奇色彩。

还有一件事是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的“三舍人”事件。就是舍人苏颂、李大临和宋敏求七次封还李定词头,以致诏令不行。三舍人以不合官制为由进呈7状奏议。事实上,三舍人矛头指向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当年“三舍人”封还制词,苏轼从旁喝彩。因为苏轼并不完全赞成王安石的变法。

苏轼知徐州时,李定的儿子前来拜访,苏轼以惯例宴请他,这人很高兴,以为苏轼很喜欢他,因而起身求书画。东坡佯装答应,又闲谈其他事情,而李定儿子一直呆站在一边。突然间苏轼问他:“相面的人说上唇长一寸的人可以长命百岁,有此一说吗?”李的儿子回答说:“没听说。”东坡说:“果如此言,彭祖好一个呆长汉!”李定儿子听后惭愧而逃,当然会在李定面前诋毁苏轼。苏轼就这样又和李定结了梁子。

“乌台诗案”时,李定敢于痛下杀手,一方面是李定与苏轼早年结下的梁子,李定让自己的部下广泛搜集苏轼的“罪证”,文章中对我们皇帝的不满的词句,可想而知完全可以找到,因为苏轼对朋友口无遮拦,在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个原因,苏轼此刻所作所为几乎全站在司马光旧党一边,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让改革派大为不爽(包括王安石本人),“新进”分子更加不满。李定就是“新进”分子,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的“三舍人”事件就是三舍人苏颂、李大临和宋敏求都王安石引荐新人的不满。

这次青州的会面,我认为李定是心诚的。史书上说:“定于宗族有恩,分财振赡,家无余赀。得任子,先及兄息。死之日,诸子皆布衣。”这样一位“为民”的官员,只是在“为民”时存在站立的党派的不同,政治的主见不同。当一切都成为过往烟云时,苏轼和李定两位文人和官员定会冰释前嫌,携手向前的。二人皆是那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两年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李定在滁州病逝,他为自己所作的事再次买单。此时,苏轼正风生水起,官运亨通,人生风光无限,也是对他忠心朝廷的回报。只有经历了千般磨难的人,收获的是磨炼后的万条彩虹。

苏轼这次回到汴梁,正是他“三起三落”的二“起”。而且这次晋升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仅仅八个月,从八品变为正三品。令他的对手,更加担心害怕,按目前的走势他将是为相的前奏。他一心为国的忠心,不完全否定王安石的变法的,好的方面需要发扬,对人民不利的需要摒弃。这将让他陷入“里外不是人”的处境,所以他的处境更加窘迫。但苏轼坚持到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总共三年零四个月,是苏轼在汴京待的最长,也是苏轼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最大的一个阶段。

历史也会让苏轼和李定:一笑泯恩仇。

武斌写于2024年2月19日成都家中

随机推荐:
狮子手链 西装裙连衣裙 收腰 双排扣 瑜伽垫防滑 天然橡胶 专业 狗围栏 peaceminusone藤原浩 维生素C 六年级上册英语书 家用拖鞋 室内夏 汽车手机架 出风口 皮肤包 超轻 手机挂腰包 婚纱拖尾 奢华 pe管 酵素软糖 大龙虾 鲜活 特大 休闲白衬衣女 全自动洗衣机8kg 笔记本硬盘改移动硬盘 环氧树脂 美宝莲眼影盘 更多精选文章>>>

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本站纯公益性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